中东这地方,就像个高压锅,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锅盖会突然被顶飞。这不,最近这锅里的气压又上来了,所有人的探照灯都齐刷刷地打在了伊朗身上。
起因是伊朗一位高级军官,没打任何招呼,突然就对着外面放了个风,说我们家的导弹射程啊,准备往上提一提。至于提多远,那得看心情,哦不,是看“实际需求”。
这话听着轻飘飘,但落在各路人马耳朵里,不亚于一声惊雷。要知道,德黑兰方面过去几年一直把“2000公里射程绝对够用”当成口头禅,怎么一夜之间就变卦了?这背后,藏着一场差点失控的博弈,而一切的导火索,得从今年六月那场突如其来的空袭说起。
说好的2000公里呢
时间倒回六月。以色列的战机跟幽灵似的,悄无声息地就摸到了伊朗西部省份的上空,对着那儿的导弹阵地就是一顿饱和式打击。这可不是什么小打小闹,那些部署在边境的导弹,是伊朗人眼里的“看门狗”,2000公里的射程,不多不少,正好能把以色列全境罩在里头,起到一个“你别动,动我就打你”的威慑作用。
伊朗的官员们也确实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打包票,说这个距离足够保家卫国了。可以色列这一巴掌,直接把伊朗的算盘给扇飞了。自家门口的宝贝疙瘩成了人家的活靶子,为了不让这种情况再发生,伊朗只能咬着牙干一件事:搬家。把这些导弹发射装置,往国土纵深的东部地区挪。
这一挪,问题就来了。发射点往东边挪了几百甚至上千公里,原来刚刚好的2000公里“臂长”,现在伸直了也够不着以色列了。这下,提升导弹射程就不再是个选择题,而是道必须完成的必答题了。
这口气我咽不下去
外界还在七嘴八舌地猜伊朗要怎么接招,十月一日,伊朗革命卫队的高级指挥官穆罕默德贾法尔·阿萨迪就站了出来,给了一个硬邦邦的答案。这位老兄可不是一般人,他同时还是哈塔姆·安比亚中央军事总部的副督察,说话分量极重。
他在接受采访时,几乎没用什么外交辞令,直接撂下狠话:我们的导弹射程,会达到我们需要的任何距离,谁也别想在这事上指手画脚。这番话,既是对六月那场空袭的直接回应,也是在告诉全世界:伊朗的战略耐心,已经被消耗殆尽了。
一提到伊朗的导弹,美国和欧洲那些国家就头疼。他们常年揪着这事不放,总觉得伊朗是在憋大招。一边怕伊朗搞出高浓缩铀,一边又怀疑伊朗的弹道导弹是为核弹头准备的“专车”。这也是为什么核协议谈判总是磕磕绊绊。
对于这些指责,伊朗的态度也一直是“已读,不回”。德黑兰方面翻来覆去就一句话:我们的核活动都是和平用途,为了发电,为了治病救人,对造核武器这事儿,没兴趣。
那惊心动魄的十二天
你可能会觉得,伊朗下这么大决心,真就只是因为发射点挪了窝?事情没那么简单。阿萨迪在采访里就提到了六月那场冲突,他说,恰恰是因为我们的导弹够劲儿,才让以色列挑起的那场战争,在十二天内就偃旗息鼓。
让我们再回到六月那个火药味十足的时刻。以色列先动手空袭,伊朗没惯着,立马甩出几百枚导弹,朝着以色列本土就是一记响亮的“回旋镖”。
但这还没完。以色列紧接着对伊朗的核设施进行了轰炸,这一下彻底捅了马蜂窝。伊朗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决定:把报复目标瞄准了美国在卡塔尔的乌代德空军基地。
要知道,遍布中东的美军基地,一直被当成是区域的“定海神针”,没人敢去碰。伊朗这一手,等于亲手撕掉了这层“安全默契”。也正是这一举动,把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直接拉下了水,最终才让他出面叫停了这场冲突。
结语
最有意思的是,冲突结束后,伊朗和以色列居然都宣布自己赢了。这种互相宣布胜利的场面,恰恰说明了这场冲突有多复杂,谁都不想在面子上输给对方。
现在把整件事串起来看,逻辑线就非常清楚了。从以色列的突袭,到伊朗被迫东迁导弹,再到今天公开宣布要提升射程,这根本不是什么心血来潮,而是一整套被逼出来的连环应对。
以前说2000公里够用,是因为家门口的大炮能镇住场子。现在人家把你的大炮给砸了,你只能退到后院去架炮,那炮管自然就得加长了。在中东这个棋盘上,手里没几张能随时甩出来的王牌,根本就没法安稳过日子。伊朗这次的表态,信号再明确不过了:想要我的命,就得有被我崩掉牙的准备。这个火药桶,又添了一把新柴。
a股怎么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