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·二八淞沪抗战是1932年1月28日至3月6日的中日双方的第一次淞沪战争,此次战役,中国军队伤亡官兵1.3万余人,日军伤亡3000余人。
为什么战争中,国民党一个正规师抵挡不住日军一个联队的进攻。
我们先看一下当时张治中指挥的国民党第五军(下辖第87师、第88师、中央军校教导总队、独立炮兵第1团山炮营)在第一次淞沪抗战中支援第十九路军作战后写的经验总结。
(张治中在1935年12月要求印刷三万册赠其他各部队同僚参考)
当时,国民党第五军记录的日军第9师团编制,下辖2个旅团(旅)、1个炮兵联队、1个重炮大队。每个旅团下辖2个联队(团),每个联队下属3个大队(营),每个营用有8门平射曲射炮。中队(连)内的手榴弹、投掷弹筒较多。
有时日军师团配有1个重炮联队。
国民党第五军的总结认为日军营级(即大队)配有火炮拥有独立作战能力。
日军一般在进攻前会派小股部队进攻要点,实施侦查或对薄弱处直接进攻,进攻点基本在突出部或者两军连接点。
开始进攻时,先派飞机轰炸或扫射,随后炮火掩护,步兵冲锋。之后,飞机继续向后方进攻,同时引导火炮炮击指示目标,阻断国民党后续援军。
日军进攻部署和防御部署,均采用分散纵深队形,前后左右均能以火力相互掩护,依靠散兵线或攻击线(班排以上配有重机枪),形成坚固据点。(国民党军容易队形散乱,相互间的火力掩护不到位)
日军士兵进攻时均采用极低姿态或者匍匐前进,重机枪在1000米、轻机枪800米左右的距离射击掩护。攻击不得手,立刻撤离。
日军每次均攻击阵地一个点,反复实施,一线冲击兵力较少,多数部队放至侧面。一旦占领一地就必死守,每次被国民党军反攻解决后,日军都是无一生还。
日军通讯器材完备,能每占领一点就能架设通讯与后方部队联系,士兵和工兵等能协同快速构建野堡、掩体、交通壕等工事。日军善于构筑进攻阵地和防御阵地,使得火力交叉相互掩护。
日军设置很多预备阵地,灵活布置轻重机枪,还会设置假枪支,引诱对方开火。
日军设置担架兵较多,使得士兵受伤后,不影响战斗兵的使用。另外,每人带有裹伤的三角巾,轻伤不得擅自撤退。
日军善于运用飞机、火炮和海军舰艇联合作战。
每队飞机3-10多架不等,经常盘旋作战上空,或投弹,或侦查(也有用侦察气球)指示需攻击的目标,先是重炮轰击,之后是山炮、步兵、飞机联合作战。
在接近一线时,日军山炮、步兵炮、迫击炮、掷弹筒射击良好、威力较大。特别提到,一线日军的掷弹筒较多,攻击效果比较好。
反观国民党第五军处于的劣势:
炮兵是战场的主要作战武器,有战争之神的称号,进攻/防御时缺少重炮、步兵炮等掩护(实际战场国民党军进攻也不是密集冲锋,是按散兵线进攻,第一班距离第二班前后,及第一排和第二排左右均约几十米距离、全连正面有两百多米的距离)
步兵设置的防御阵地因处处不敢留太大空隙,一线散兵配置密集,每个连队没有采用过多的纵深配置,容易被敌杀伤,预备队也不足,无法持续作战。(按国民党军战后总结,每连采用350米-1000米的纵深配置,实际上对于武器装备不足的军队效果也不是太好)
国民党军防御工事简单,各阵地连成一线,缺少独立性,不注重侧面工事或隐瞒工事构建,缺少交叉火力掩护,缺少一线阵地后方的宿营疏散的掩体。经常被攻击就工事瘫痪。
中日两军相持阶段,国民党军不注重防御工事的修补及增强,士兵往往容易遭敌军射击或飞机轰炸,被流弹所伤亡的很多。
士兵在战场上经常胡乱射击不仅造成弹药浪费,还容易暴露自己或阵地。另外,战场缺少担架兵,一旦有人受伤需要后撤,需要三名战斗兵抬担架,这就减少了正面阵地的防御力量。
反观,日军各种兵器射击均能遵守射击法则,步枪不到近处距离不开始射击,机枪射击五六发子弹,多的约一二十发即停止射击。(机枪连续射击容易损害机件且容易暴露机枪阵地)
国民党军的战后虽然对中日两军的优势劣势进行总结。同时对部队的进攻、防御、工事构筑、炮兵使用、战术协同等等方面做了改进。
但由于中日双方的武器装备、人员训练、作战理论上的巨大差异,短时间内也改变不了战争中国民党军处于的劣势地位。
国民党第87、第88师在1932年组建,第87师是由原中央军校教导第1师改编,第88师由警卫军所属第2师改编,和中央教导总队都是最早的国军三大德械师之一。
第36师由第87、第88师的补充团在1933年改编而来。(德械师原编制是2旅4团外加2个补充团,后改成2旅4团。教导总队是3旅6团)
当时国民党军共30个德械师(实际只调整了20个,10个师调整到一半即被中止)
截止1935年11月,国民党政府共采购步枪约1万支,轻机枪约5000挺、20门Pak35/36型37mm战防炮、迫击炮240门,拨给了第一批包括教导总队、第36师、第87师、第2师、第11师、第14师、第25师、第57师、第67师在内的“调整师”的9个师(第2师补充旅后改编成师,实际10个师)。
当时根据德国提供的图纸国民党军工部门也仿造了中正式步骑枪、捷克式ZB26轻机枪、马克沁重机枪、二十式82mm迫击炮。
由于重武器和第二批10个师所需装备,1936年5月订购了马克沁重机枪1131挺、224门37mm战防炮。1937年3月续订900挺马克沁重机枪、124门战防炮、60门75mm山炮(此次订购的武器没有完全到位)。
1936年的武器拨给了包括第88师在内的10个师。
1937年3月第三批10个师开始整编,由于抗战全面爆发而终止。
八·一三淞沪会战是中日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,也是第二次淞沪会战,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,战役持续了3个多月,日军先后投入9个师团约22万人,伤亡9万多人。中国国民党军队先后投入73个师共70余万人,伤亡25万余人。
第二次淞沪会战,国民党装备最精锐的师是教导总队、第36、第87、第88师等德械师。
我们看一下当时的第36师作战武器装备及消耗情况(第36师没有山炮或野战炮,大部分德械师都没有师属炮兵营,其他火炮也没按原装备要求配齐到位)。
第36师在淞沪战场只有8门机关炮、24门迫击炮、轻重机枪502挺、步枪4000支。
第36师编制约1万余人,2个旅共4个团,每团3个营、每营3个连、每连3个排,每排30支步枪、3挺轻机枪。
(按德械师装备标准应该拥有师属1个炮兵营12门75mm山炮或野战炮、1个战防炮连4门37mm战防炮、1个高射炮连4门20mm高射炮。每团团属1个迫击炮连有6门82mm迫击炮、1个小炮连6门机关炮。每个营拥有1个重火力连2门82mm迫击炮、6挺重机枪。)
日军第34联队,约3800人,拥有步枪2124支,轻机枪72挺、重机枪24挺、掷弹筒144具、步兵炮6门、速射炮4门、山炮4门
表面看双方的武装装备,国民党第36师在轻重武器数量超过了日军第34联队。
但实际上,
首先,国民党军从弹药消耗对比上远远不如日军:
第36师重机枪在8月19日至11月13日这60多天里平均消耗约4657发子弹/挺,而日军重机枪使用少一个月的情况下,9月19日至11月13日消耗了约22145发子弹/挺。
(步枪/轻机枪发射子弹数量相近,第36师平均发射约289颗/支枪,第34联队约311颗/支枪,因日军该联队少作战一个月,实际消耗量对比是更多。另外,由于日军步枪和轻机枪子弹通用,没法区分轻机枪消耗量)
第36师8月19日-11月13日共消耗手榴弹4695枚,平均约2个战斗士兵消耗1枚。而日军士兵除标配2枚手榴弹外,日军第34联队主要使用了有效射程120-150米,最大射程600多米的掷弹筒,其炮弹在9月9日-11月13日消耗了7800多枚。因为掷弹筒的射程远超手投掷弹,这就死死压制住了第36师的支援型武器。
第36师的82mm迫击炮射程只有约2800米,8月19日-11月13日平均消耗炮弹251枚/门,而日军第34联队75mm山炮最大射程约7000米,联队内自己山炮在9月13日-11月13日平均消耗炮弹440枚/门。
其次,日军联队算上师团配属的火炮实际远超国民党军
日军第3师团的第34联队额外还配置师团直属的1个野战炮大队、1个臼炮大队和1个重炮大队协助(4门75mm山炮、8门75mm野战炮、4门105mm榴弹炮、12门150mm臼炮、12门150mm榴弹炮)。
(日军第3师团的第6联队也同样额外配备了3个野战及榴弹炮大队,外加独立重炮第15联队的16门105mm加农炮。)
而国民党军第19、21集团军共17个师加1个步兵旅,集团军所统一指挥的炮兵部队只有36门75mm山炮、16门150mm榴弹炮。
仅按火炮配置的远程火力,日军1个联队就能压制当时国民党约5个德械师,日军额外还有海军、空军力量的加强。
所以,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,经常可以看到国民党军用三倍、四倍甚至五倍的兵力才能防御日军一个甲种师团的进攻。
a股怎么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